龙华资讯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龙华资讯

湛如法师作“一带一路上的南北传佛教”研讨会闭幕式总结

时间:2017-07-01








 





 

6月29日至30日,“一带一路上的南北传佛教”研讨会在香港宝莲禅寺朴初堂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对“一带一路”上南北传佛教的弘传与友好交往,以及互联网时代南北传佛教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湛如法师在闭幕式上作大会总结报告:

 
我受大会主办单位委托,特向大会作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总结。此次论坛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香港中华佛教文化院联合主办。兹值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暨天坛大佛开光25周年之际,在东方明珠香港召开“一带一路上南北传佛教研讨会”,可谓因缘殊胜、得未曾有。
 
论坛共收到论文99篇,分设7个分论坛,来自南北传佛教的近百位法师及世界知名学者围绕“互联网+”佛教教育、互联网/社交媒体下的佛法传播、佛教教育、佛教与当代社会、沿线国家历史与现状、南北传的机遇与挑战、南北传佛教交流与互鉴等议题充分研讨,深入交流,现简要概括如下:
 
一、关于北传佛教
 
有11篇的论文讨论北传佛教,涉及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及越南佛教的历史、文献及菩萨信仰等内容。
 
中国佛学院讲师昌如博士发表《时代使命与范式变革》,回顾了两千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期,中国汉传佛教也必然面临全新的格局、危机、机遇与变革。当前的中国汉传佛教要完成从“人间佛教”往“精英佛教”的转型过渡,从传统的传经、译经、讲经,向运用全新的互联网技术,将佛教之知识与精神,无缝、快捷、方便地延伸到互联网空间中。
 
香港大学博士生大悟法师,以律藏翻译为主题,深入阐述了“一带一路”中为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弘法做出巨大贡献的高僧大德。
 
中国佛学院博士生思和法师重点探讨了研究法显考察南北传佛教社会的“三元一体”(三元即信仰者、信仰对象、信仰活动)学术理论,认为“三元一体”的信仰体系,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南北传佛教研究领域,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借鉴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日本国际佛教大学院大学博士生则慧法师,以日本天台宗初祖最澄入唐求法为中心,讨论了海上丝路与佛教传播,对“海上丝路”这一历史概念进行了分析,着重了探讨了丝绸之路的“海东路线”在佛教传播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得出“海上丝路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佛法之路”。
 
香港大学佛教研究中心的崔中慧博士以S.P.2《金刚经》抄本为例,对“唐朝艺术与经书文化”进行探讨,从卷首插图的绘画技法、雕版印刷字体的书法特征、宫廷御用石雕师三个方面研究了S.P.2《金刚经》的艺术传承。台湾果辉法师通过日本金刚寺一切经中发现的一份新的安般守意经手稿,比照敦煌经卷(S4221),提出日本版安般守意经(K-ABSYJ)为信本的意见。
 
日本东洋大学博士生通然法师,主要通过既存数据库(SAT、CBETA)现况的介绍,指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点,并总结它们的经验与不足,为开拓未来佛教文献数据化发展的新方向。
 
台湾的见勋法师,以《六祖坛经》为例,分析了佛教汉语在民间的传播,认为佛教汉语经历了“从约定俗成到社群认同”的历程。
 
美国加利福利亚宗教学教授智如法师的《丝绸之路披帽地藏菩萨的跨文化传播》一文,讨论了于十世纪开始出现于敦煌莫高窟的披帽地藏的形象,得出结论:披帽地藏菩萨的披的帽子可能是印度纱丽和中国文士幅巾结合的一个产物。
 
韩国中央僧伽大学Bon-Gak Sunim(Young-you, Jin),阐述了佛教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丝绸之路大背景下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北传佛教内部相互交流的生动案例。
 
南京鸡鸣寺慧正法师,发表了《当代越南汉传佛教文化的特点》一文,提示了汉传佛教在越南本土化的六大特征。作者认为,佛教在改善中越关系之间所能起到的作用与方式,将被两国的佛教界积极探索。
 
二、关于南传佛教
 
有15篇的论文讨论南传佛教,涉及斯里兰卡、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佛教。
 
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Rangama Chandawimala Thero法师,以斯里兰卡、中文和藏文的历史记录为例,探讨斯里兰卡的金刚密乘佛教,揭示了中古时期南北传佛教相互影响的史实。
 
来自泰国的多位法师,发表了《泰国佛教传承者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泰国的佛教民族主义和国家安全》、《泰国曼谷Macchantikaram学校挚友达成的现状及趋势》、《泰国社会的佛教与教育》、《泰国摩诃朱拉开隆功佛教大学在教育、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所面对的挑战和范例》、《印度、尼泊尔地区泰国寺院南传佛教的教务管理》、《蛇神在泰国东北部地区的影响》、《神圣戒律下的海外佛教比丘形象——泰国佛教比丘的角色》、《为泰国社会朝自足经济发展的佛教知识传播的创新》,主题涵盖广泛,充分体现了泰国僧伽对社会、国家的关注。
 
缅甸的Seng Hurng Narindo法师,介绍了马哈希尊者禅修之法的影响和世界的当前使命。
 
马来西亚的Karma Tashi Choedron法师,从历史与现代角度,综述了马来西亚Suvarnabhumi(黄金之地)佛教的兴衰与重振。Zhenyuan法师则向我们展现了1930到1947年之间慈航法师在槟城和仰光的佛教弘扬活动。
 
《印度尼西亚华人社区中的宗教分歧》一文考察了印度尼西亚华人中间的宗教分歧以及中国文化进入印度尼西亚的历史背景,最后得出:流散的华人在海外影响深远,因为他们始终秉承了一个在国际宗教交流中的重要主题——包容。而另一篇涉及印度尼西亚佛教的论文——《印度尼西亚的佛教教育》,则从佛教教育的角度,回顾阐述了佛教在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变迁及现今的发展现状。
 
三、关于“一带一路”与南北传佛教交流
 
有16篇论文讨论“一带一路”上南北传佛教的交流,展望了佛教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惟善教授,探讨了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近当代中国留学僧的基本状况。出国留学、弘法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传统,“佛教徒是丝绸之路的实践者,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者认为,从1981年到2016年间,留学僧发生了4个方面的变化:从公派到自费,从亚洲到欧洲,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去向的多元化。
 
毛茹菁的论文以厦门佛教协会和闽南佛学院为例,介绍了厦门佛教协会和闽南佛学院联合组织的历时15天的“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活动,认为佛教可以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融合剂。
 
日本大谷大学博生悟灯法师的论文,主要论述了鉴真和上东渡日本所带去的天台教典,以及日僧最澄、圆仁、圆珍等人的入唐求法,揭示了天台教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东传情况。
 
印度尼赫鲁大学博士生寂肇法师的《汉语系佛教在印度的回转与发展》一文,讨论了近代中国的高僧学者太虚大师和悟谦法师以及谭云山居士在佛法回传过程中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作者指出印度当时具有一种发展佛教的需求,在这一现实大背景下,汉传佛教在印度发展具有光辉前景。
复旦大学哲学院刘宇光教授,以印度为例,探讨了在过去十五年间印度为何及如何由一个对宗教公共外交毫无兴趣与概念的国家,变成今天悉力投身其中作热心经营的南亚,试图从中国佛教中提供答案。
 
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的帕摩诃素提沃波温阿帕伽罗博士《东南亚佛教之路:东盟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一文,研究了历史上佛陀思想和原则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尤其是佛教在东南亚和中国传播的文化地理线路。作者认为,为了东盟共同的繁荣稳定,各方都应该在探索这些文化线路价值的基础上,进而开展历史研究、哲学、宗教、生活方式和旅游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计划也能够让各个道路更容易的链接。诸多在古代就已经存在的经济或者文化路线,未来将成为东南亚共享繁荣的桥梁。
 
而另一篇《“一带一路”与佛教在中国和越南的传播》的论文,研究了佛教在贯穿中国和越南的这条新丝绸之路的传播,亦论及该文化效应在21世纪新兴“思想市场”中的地位。
 
亦有数篇论文,从南北传佛教进行比较研究。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的博士Phramaha Santi Nathabamrung,从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对布施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在巴利语经典和部派佛教当中早已存在菩萨道的萌芽,随着后来大乘佛教的兴起,这种思想萌芽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为人普遍信奉的庄严法门。台湾华梵大学大参法师,力求通过实例来解答南传声闻行者如何走到菩萨道的问题。
 
Dhammananda法师(Chatsumarn Kabilsingh博士),在论文中回顾了古代和当代南传比丘尼传承,特别是大乘佛教在泰国上座部佛教比丘尼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与上座部佛教的连接。
 
贤骋、贤律法师、道伟博士、Zizhuo博士分别从佛教持戒、汉传佛教教育与现代人才建设发展、“正念减压”的反思等方面探讨了南北传佛教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贤骋和贤律法师指出,要综合南北传佛教的经典,按照佛陀制定戒条的根本意趣,根据现实情况对原有的戒律做出合理的诠释,制定出符合当下缘起的规范。道伟法师的论文总结了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教育存在过的三种佛教教育模式:中世之“译经院”的译场模式、近世之“传法院”的禅宗丛林模式、“佛学院”的普及教学与研究模式。提出“大学研究院”多元教育与研究模式,来对应当今新形式下世界宗教生态与国际思想、文化的存在形态。Zizhuo博士的论文针对1979年美国兴起的“正念减压”进行了深度反思。从5个方面分析了“正念解压”的成功秘诀。作者认为,禅修班既要满足世俗的需求又得强调其“不二”的内涵,要在确保不被物质允诺所牵绊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证明,佛教界可借有机统一的禅修理论提出普世价值以有助于佛法传播。
 
泰国玛希隆大学Dhammananda法师的论文,重点研究了18世纪17年代由客家僧人续行法师创立的汉传佛教僧团Jin Nikāya。作者认为,鉴于“一带一路”的包容价值观,Jin Nikāya将立足佛教传承载体,努力为架设文化和宗教的交流桥梁,发挥积极作用、做出更多贡献。
 
四、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佛教传播和佛教教育
 
本次研讨会有数篇论文从佛教教育在具体国家中如何运用而展开,尤其是在监狱中教授佛法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改善了犯人们的生活。总的来说,所有论文发表者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的网络手段开展佛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现代佛法的弘扬离不开网络,但是佛法老师或大师同样也重要,二者不可偏颇。
 
朱拉隆功大学PhramahaSomphongPhaegcharoen法师的论文指出,历史上,中国僧侣与佛教经常穿越东盟地区去往印度。如今,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双边合作永远没有终点。相应于互联网的崛起,在中国和东盟地区之间的佛教教育开始出现典型的转变。对此,作者分别从中国与东盟文化的历史贡献、中国和东盟双方的教育工作者与日俱增的跨地区交流、国家在支持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互联网在传统宗教教育转变为超越教派之现代佛教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Medagampitiye Wijithadhamma教授的论文,重点探讨了在网络禅修的课程中,修行者应该如何练习。介绍了详解初习禅修者在禅修开始前应该做的各种具体准备禅修手册——thekammatthanasangah of asgirimahavihara。同时也论证了这本手册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Phramaha Piya Jundadal法师的论文,研究了佛法和禅修对宾州四所州立惩教机构的囚犯生活的影响。善心博士的论文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即使监狱的犯人不能上网,但也有办法帮助犯人学习佛法的。在这方面,佛教协会的作用很重要,协会成员经常探望犯人,开展有效地帮助和传导。要充分利用数码资源,如mp3,就是很好的替代工具,可以在无法上网的情况下,不受干扰地进行连续性学习。
 
DamrongPhimmajak法师的论文,介绍了老挝佛教的起源,并揭示了在古代佛教如何从柬埔寨传播到老挝,佛教当前在老挝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宗教改革和佛教管理模式。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这些新技术,并对僧团教育和佛法传播起到帮助作用,是人们学习佛法的重要手段。
 
柬埔寨的Khy Sovanratana法师,则从柬埔寨佛教教育的历史北京、古今佛教教育、经色高棉时期后佛教教育的重建、佛教教育的进步和挑战等方面,阐述了当今柬埔寨的佛教教育。
 
来自北京的贤采和贤清法师,以北京龙泉寺作为案例,研究了“互联网+”时代佛教传播的五个特征:秉持传统精神又不排斥互联网——重现佛教对技术的包容性;从线上到线下——为实现文化的传播;理念加平台——迎合了“互联网+”的以人为本和全民织网;全球性视野——迎接文化全球化;“心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佛教弘传的契入点。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Soravit Aphipanyo法师的论文,重点围绕泰国僧团在美国传教的目标、方式以及遭遇的难题开展调研,讨论了互联网时代的佛教传播策略与管理。
 
香港大学延政法师的论文认为,加强对新媒体的整合和传播管理、如何善用新媒体以及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来遏制网络谣言等方面来客观认识新媒体的利弊,从而扬长避短,这些是佛教在新媒体时代下弘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越南Yuande法师的论文认为,在线佛教教育具有便捷性和实效,几乎所有关于佛教的内容都已经可以检索。但网络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佛教的传承和引导依然需要大师或老师的引导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在信念和修行方面。作者得出,不能放弃快捷方便的在线学习和沟通,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网络,因为网络不能代替现实的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斯里兰卡的Moragollagama Uparathna Thero博士的论文,旨在揭示现代通信技术对僧侣的危害,以及阐明互联网时代参与党派政治的斯里兰卡僧侣群体的责任。
 
美国照初法师提出构建统一的佛教教育培训机制,不仅不会干扰文化传承,而且有助于整合佛教教育的基础元素,在佛教共通领域发挥教育框架的一致性作用。
 
西来大学Tina Jitsujo Gauthier的论文,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佛法心灵教育,聚焦于佛法布道师教育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形势有机融合的目标,在坚守佛法教法和实践完整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推进佛教教育创新转变的路径范式。
 
上述简要回顾了本次研讨会各位法师和学者的主要观点,因为“一带一路”上南北传佛教所涉及到的问题相当多,大家发表了许多高见。若有概括不周之处,乃至挂一漏万,请大家多多包涵!
 
本次研讨会大致呈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本次研讨会以南北传佛教法师为参会主体,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有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可谓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的佛教学术盛会,充分呈现了南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
 
二、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研讨会所收到的论文既有从宏观上探讨南北传佛教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和成功案例,也有聚焦于中国、韩国、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佛教的历史、文献、现实传播的研究,内容广泛,异彩纷呈。
 
三、本次研讨会的举办,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天坛大佛开光25周年之际,在东西文化汇聚之地的香港探讨“一带一路”上南北传佛教,也具有特别的地缘、法缘意义。
 
各位法师、各位专家学者:
 
一个月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顾历史,无论是南传佛教,还是北传佛教,其发展和传播都与“一带一路”有着紧密的联系。一千多年以前,正是丝绸之路上一批又一批不畏艰险、为法忘躯的高僧大德们将佛法的智慧传播到中国,又由中国传播到韩国、日本、越南,乃至世界。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深刻感受到“一带一路”对于佛法传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当前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加强南北传佛教的交流与合作,为世界佛教的传承与弘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佛教徒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