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信仰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弥勒信仰

佛教造像:弥勒像由庄变谐

时间:2017-08-22

 

解读佛教造像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实际上就是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佛教造像因此也带有越来越浓的汉化色彩。着装变了,形象变了,表情也变了。中国的佛教造像明显有别于印度式造像,而变化的结果是使佛教造像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人见人爱,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俗话讲,“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寺庙多居山林之处,因此寺庙大门称为“山门”。由山门往里走,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殿内有六尊佛教造像。殿中间是弥勒像,面对山门,他的背后是韦驮像,面对大雄宝殿,两尊造像背靠背,中隔板壁。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像。

 

韦驮像和弥勒像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韦驮像多为童子状,穿着全身甲胄,手执金刚杵,模样威猛。而弥勒像为一尊胖大和尚,袒胸凸肚,箕居而坐,手掐串珠,笑容可掬,令人一见顿生亲切之感,欢喜之心。弥勒像旁常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然而,弥勒的本相并不是如此,这尊造像已经完全汉化,并被注入了诸多中国文化元素。据《弥勒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弥勒是他的姓,意译为慈氏,阿逸多是他的名,意译为无能胜。也有人认为阿逸多是姓,弥勒才是名。

 

白居易是一位弥勒迷

 

佛经还记载,弥佛跟随释迦牟尼修炼,却先佛入灭(圆寂,即去世),升到兜率天成了弥勒菩萨。在人们熟知的《西游记》里,兜率天宫是太上老君居住炼丹的地方,而在佛经里,它成了弥勒的乐园。兜率意为喜足,居此天者,欢喜满足。其中有内院和外院之分,外院是诸天人游乐之处,内院是补处菩萨住处。所谓补处菩萨,是指修菩萨已达最高境界而待时下生人间成佛的菩萨,即候补佛。据说释迦牟尼下生成佛前,就曾以补处菩萨的身份住在兜率内院。释迦牟尼成佛后,弥勒接替他的位置,也以补处菩萨身份住在兜率内院。

 

对许多佛教徒来说,兜率天是有极大诱惑力的境界。唐代玄奘法师临死前,一心念弥勒,祈求往生兜率天。大诗人白居易晚年也是一位弥勒迷,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中说:“先是乐天归三宝、持十斋、受八戒者有年岁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听前。”东晋的道安和尚及他的一些弟子,也曾屡屡发愿要以兜率天为归宿。

 

印度的佛像菩萨像,头发短而蜷曲,眼睑下垂,表情严肃,不会嬉皮笑脸,弥勒像也是如此。河北正定隆兴寺里有一座慈氏阁,阁里立着一尊印度式的弥勒像。这尊弥勒像眼观鼻,鼻观心,凝神入定,妙相庄严,与中国式的弥勒像迥然不同。

 

妙相庄严的弥勒被中国人改造成形象诙谐的大肚和尚,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事出有因。原来,五代后梁贞明年间,明州岳林寺(在今浙江奉化)有一位和尚,法名契此,号长汀子,身材矮胖,形象猥琐,随处坐卧,四处化缘。《历代神仙通鉴》称,这个和尚“常以杖荷一布袋,凡供身之具,悉贮袋中。卧雪不沾,示人吉凶,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契此和尚的疯癫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而名噪一时,被称为布袋和尚。因契此临终前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世人便以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的化身,于是,北宋逐渐以大肚弥像取代印度式弥勒造像。

 

“五子闹勒弥”受妇女崇仰

 

不仅如此,人们还常在弥勒造像上加上其他吉祥元素,如在弥勒身上塑造五个小胖男孩与之嬉戏,这种“五子闹勒弥”造像很受求子嗣的妇女崇仰,从而有了“送子弥勒”的说法。另外,民间还有弥勒手持铜钱和蝙蝠等造像,寓意“弥勒送财”和“弥勒送福”。

 

在寺庙大雄宝殿里,常出现“横三世”佛像和“竖三世”佛像,所谓“横三世”是指同时存在的三个空间世界。“横三世”佛像在殿中的安排是: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间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竖三世”佛像在殿中的安排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这尊佛有人认为是燃灯佛,有人认为是迦叶佛;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有人问:弥勒到底是佛还是菩萨?如何区分弥勒佛像和弥勒菩萨像?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前不久,曾预言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由弥勒下世,接替他的佛位。所以弥勒现在是一位菩萨,将来就是佛。因而弥勒的造像基本有两种,一种即未来佛像,常陪释迦牟尼像安置在寺庙的大雄宝殿,不能离“竖三世”佛像而独立安置。另一种弥勒造像为菩萨像,常戴天冠,每每单独摆放。

 

布袋交给新娘象征传宗接代

 

印度的弥勒造像在中国因布袋和尚的出现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不仅弥勒造像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吉祥内涵,连布袋和尚的标志物布袋在中国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物。

 

布袋和尚常用木棍挑着个布袋,布袋不大,但百物俱全,如有人问他佛法时,他便于稠人广众之中将袋中之物倾泻于地,叫道:“看,看!”观众莫名其妙。

 

在《西游记》中,作者也拿弥勒的布袋寻开心,书中写弥勒手下的黄眉童子偷了他的布袋,将诸神以至孙大圣逐一装入,令他们束手无策。事后,弥勒说:“那搭包儿是我的后天袋子,俗名叫做‘人种袋’。”

 

在日常生活中,布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民间却很看重它。在很多地方,人们常在布袋中放些大米,不让它空着,表示家有余粮,还有祈求天地赐食给这家人的吉祥寓意。古代巫师在作法驱除鬼魅时,常一手拿竹枝,一手拿布袋,表示把鬼魅赶进布袋里,让它化为乌有。

 

在有些地方的风俗中,新郎新娘进洞房前,由新郎的母亲把一个用红色棕绳扎住,里面装一些吉祥物的小红布袋交给新娘,新娘跪接过来。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就是“传宗接代”,取“袋”与“代”谐音。

 

南方地区的风俗也视布袋为吉祥物。父母常让小孩佩戴一个小红布袋子在胸前,红布袋子里面装着一些吉祥物。据说,这样能使小孩得到神灵的保佑,一生无灾无难,健康成长。

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