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

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教育

大师阳春白雪语论显儒者之风 会稽山弥勒信仰增添人文情怀

时间:2016-09-28

2016会稽山文化周暨第二届会稽山论坛开幕式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湛如法师致辞


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讲话

 
金秋,浙江绍兴名山会稽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第二届会稽山论坛举行,知名文化名流、学界砥柱缘聚会稽之巅,赴传统文化精神之旅,共话阳春白雪。此次会稽山论坛由稽山书院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绍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绍兴市柯桥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横山书院、会稽山龙华寺协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正如稷山学院山长范曾先生所说,“中国的学问都是相通的。”也如湛如法师所讲:“寺院是一个精神追寻的场所,书院是启迪智慧的殿堂,人文情怀是个人的方便之门。”从唐诗宋词,涉禅佳作,到弥勒信仰,赏析探究,大师们给所有听众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
     
会稽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山川秀丽,地灵人杰,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是唐诗之路的源头。历史上,司马迁、李白、孟浩然、元稹、王安石、苏轼、王阳明、陆游、徐渭等都曾游览过会稽山,并留下许多著名的诗文。书圣王羲之更是久住会稽山下,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弘扬阳明心学;有民族脊梁之称的鲁迅以及“北大之父”蔡元培,更是自小受益于会稽山地区的山水人文,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精英。除主题讲座以外,此次文化周活动还包括“稽山之光”雅集、稽山书展、看稽山品鉴水诗会等。
 
9月23日,下午16时,2016会稽山文化周暨第二届会稽山论坛开幕式在绍兴龙华寺举行。郎永淳主持开幕式。   
 
中央文史馆馆员、南开大学终生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特别顾问、稽山书院山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省咨询委副主任王国平;绍兴市市委副书记、市长俞志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教授;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引驰教授;绍兴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加顺;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绍兴市柯桥区区长阮建尧;绍兴市柯桥区副区长祝静芝;绍兴日报社社长杨志强;杭州美术协会副主席、西泠画院原常务副院长陆秀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湛如法师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在开场曲《稽山小颂》、《采茶舞曲》的诗情画意中开始。湛如法师致开幕辞,蒋坚永副局长、绍兴市委宣传部何加顺部长分别致辞,稽山书院山长范曾先生讲话。
   
开幕式结束后,《聆听大师的声音》系列主题讲座正式举行。主题讲座由白岩松主持。#p#副标题#e#

叶嘉莹先生主讲《从敦煌曲到花间集——谈中国词体的特美》

 

叶嘉莹先生——左手诗人之志 右手词人之雅

 

叶嘉莹先生主讲《从敦煌曲到花间集——谈中国词体的特美(以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为例)》。

 

90多岁的叶嘉莹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深入浅出的词体讲解,令现场听众如醉如痴。白岩松赞其左手诗人之志,右手词人之雅,以婉约的生活状态成就了豪放的生命历程,在诗词的陪伴下,惠泽者众。

    

晚8时30分,稽山之光雅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应邀出席,受到了湛如法师和范曾先生以及现场嘉宾的热烈欢迎。

 

演出的节目有诗朗诵《陵峰采药触兴为诗》、《入若耶溪》、《采莲曲》、《若耶溪归兴》、《题翠峰院》、《水调歌头.范蠡祠》,歌曲《过会稽山》,白岩松朗诵范曾先生《稽山书院之歌》。独唱《岁末感怀》、越剧《千里共婵娟》,尺八独奏《渔笛清幽》、独唱《龙华晚钟》。在二重唱《送你一个长安》中圆满。

   

9月24日,续昨日的欢喜和对叶嘉莹先生讲座的留念。范曾先生,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引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主讲《聆听大师的声音》系列讲座。#p#副标题#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特别顾问、稽山书院山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曾先生主讲的《中国语言文字骈俪之美》

 

范曾先生——中国学问是相通的 王阳明通了儒、佛、道

 

由范曾先生主讲《中国语言文字骈俪之美》。

 

范曾先生说:《康熙字典》收录四万八千个汉字,而一般人生活中应用最多不过千字。我们有这么多美妙的文字、词语都还没有认识完,就急于去创作‘哇塞’一类的粗俗流行语,真是不应该。

 

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诗句为例,表明骈俪文对称之美。今天,我们正在尽心竭力振兴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这中间必然有着诗经、楚辞、骈文、唐诗、宋词之瑰丽篇章。范曾先生倡议,要弘扬中国诗性语言之美,应用诗性语言滋养当代教育,让当代教育根植中华文化沃土。

 

先生说:中国的学问都是相通的,明代王阳明悟道,若干年后,他欢欣跳跃,果然,他打通了儒、佛、道,我们才有可能今天看到王阳明《传学录》,不愧是500百年来中国最伟大哲学家。

 

在中国,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不会想到释迦牟尼佛人在哪?孔子人在哪?老子人在哪?因为宇宙太伟大。宇宙怎么来,生命怎么产生。科学给人类提供了认识,人类了解的自然仅仅是宇宙很微小的部分。佛教讲究众生平等。释迦牟尼佛不愿意做皇帝,而愿意到菩提树下深思。

 

先生还说,骈俪是中国优秀语言的遗传基因。诗词格律很重要,诗和词没有绝对的界限。年轻人要充分利用记忆力。

 

范先生的讲座令听众意犹未尽,却又戛然而止。艺术到了最后如果没有思想,甚至宗教情怀、哲思,那就仅仅止于一个数字。中晚唐时期的中国很多文人,可以冠以披着袈裟的文人。李白、杜甫很多人都有涉禅之作。深刻、深邃,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现场听众在定、静的状态中,深吸一口气,在先生的讲述之中熏陶自我,感受唐诗之中的禅意。#p#副标题#e#


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引驰主讲《唐代诗人与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主讲《唐代送别诗赏析》

 

陈引驰教授——诗歌高峰和佛教高峰在唐代交集

 

陈引驰教授主讲《唐代诗人与禅》。提到稽山书院,一方面讲到诗人,另一方面涉及到佛学。中国讲到佛学,就一定会想到禅。佛教传入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都会与佛教有关系。唐代是诗歌的巅峰。佛教两汉传入中国后,真正对中国文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深入影响,大概是东晋以后,也就是今天会稽山附近。当时南方最主要的佛教中心就是健康,今天的南京,另外就是会稽山。佛教在东晋以后对中文人有深入影响,在唐代发展到顶峰,这个时期禅宗影响也达到高峰,诗歌的高峰和佛教高峰在唐代产生了交集。

 

程郁缀教授——思随言动 情为意牵

 

程郁缀教授主讲《唐代送别诗赏析》。他以《诗经》起始,上迄春秋,下至唐宋,将千年风雅娓娓道来,其板书矫若游龙,其言辞至情至性,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时时见闻嬉笑怒骂,让现场观众目随师转,思随言动,情为意牵,如痴如醉。从《诗经》到《楚辞》,从群星灿烂的春秋战国,到东汉诗词的各领风骚;从建安诗词的文人风骨,到唐宋诗词巅峰……以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诗词发展的脉络。讲座中,程教授激情洋溢、诙谐风趣,让全场人员在笑声中见证了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下午,莫言先生、冀欣女士对话讲座给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领悟。莫言先生提到 “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使人的心灵更丰富”。#p#副标题#e#


莫言先生、冀欣女士对话讲座给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领悟


会稽山文化论坛 会稽文脉聚高学

 

莫言——寄语稷山书院学员“漫漫人生路,悲歌伴笑语”。
 
莫言先生强调,文化交流根本的目的是“创新”,虽然当今科学进步了,但有些地方却超不过我们的祖先,就如我们无法还原当年在莫高窟上开凿的艺人脑海中怎么产生了这样美妙的文化组合。”
 
莫言先生说,莫高窟的文化元素中,有伊斯兰教、佛教文化等。他认为,开窟凿洞的创作者将多种文化作为“想象的基础”,最终融合起来培育出了敦煌文化,“这种交流才会产生进步和创新”。
 
“创新是取别人的长,补自己的短,敦煌文化正是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抗和融合。”莫言先生说,丝绸之路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在“交流和碰撞”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文化形态、新的艺术作品,使我们在百年、千年之后无愧于子孙后代。
 
脚下有千万里的路,也走不完。路上有千百卷的书,也读不完。人生就是在读书中走路,在走路中读书。
 
丝绸之路沿线有很多国家,现在强调共赢,构建和平、安定、文明的世界。在当今矛盾重重、战乱不断的世界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非常有意义的。
 
物质的输出本身也是文化的输出。重新开启丝绸之路,也是开启文化、艺术、感情之路。丝绸之路是物质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更是人的道路,也是通向世界和平之路。
 
即使一个道德底线很低的人,内心还是有道德律的,还是会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知道因果关系。他也知道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他在和尚们念咒的时候没有感受到肉体的痛苦,但是他的灵魂时时得受到煎熬。
 
冀欣女士:您的作品中一直在关注表达生命、死亡、尊严,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蛙》,没生下来是一种痛苦,生下来也是痛苦吗?
 
莫言先生:“人生,按照佛教的解释。人无非是六道轮回中的一环,肯定是苦海无边,是受苦受难的,只有脱离了六道,在无生无死的境界里,才算彻底的超脱。事实上,这是不太可能的。
 
佛教进入中国后,中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对佛教进行了改造。把六道中人这一道变成了最高的最好的一道。人这一辈子行善做好事,下辈子诞生在富贵之家。或者说这辈子做了坏事,下辈子变成牛、马。农村也流传了很多类似故事。”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算一粒微尘,佛教中也有类似描述。”
 
“痛苦是走向成功的必然道路。当年的痛苦变成现在我们骄傲的资本,现在的痛苦也会变成未来,没有痛苦的体验,也体会不到幸福的价值。只有痛苦的体验,才能更加珍惜幸福,也才能认识到幸福的意义。”
 
冀欣女士:人有的正信、正念、正观,汇聚在一起的力量,不可小觑。
 
莫言先生:与佛教有关的新作《生死疲劳》。名字来源于佛教经典《八大人觉经》,生死疲劳由贪欲始,一切的痛苦都是人有欲望。只有人没有那么多欲望,痛苦也就不存在。生死疲劳也是建立在六道轮回这个大的哲学理论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生死轮回这四个字特别有内涵。而且也能够描述出人生的某些状态。这是在承德寺庙中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得到的灵感。
 
莫言先生是讲故事的人,面对稷山书院,先生说:弄潮儿唱波斯曲,养蚕女跳胡旋舞。沙海漫漫丝绸路,总有悲歌伴笑语。这既是对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状态的描写。最后他将“漫漫人生路,悲歌伴笑语”寄语稷山书院。#p#副标题#e#


香港慈氏文教基金董事长、慈氏学会(香港)导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王联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湛如法师讲座

合影留念
 
王联章教授——不修禅定、不断烦恼
    
25日,王联章教授主讲“中国弥勒信仰与当代慈事学研究提纲”。 王教授讲述了中国弥勒信仰由盛转衰以至近代复兴的契机,强调从兜率净土到人间净土的重要性,列举太虚法师弘扬“慈宗”、印顺法师对净土的取态及对人间佛教的推广,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信仰与弥陀净土信仰。教授从“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角度谈弥勒信仰的特质与人间佛教的建立,并讲述了弥勒信仰的修行从“难行道”到“易行道”的转变。
 
湛如法师——寺院是一个精神追寻的场所,书院是启迪智慧的殿堂。
 
湛如法师主讲“大慈广被—弥勒信仰的起源及其流变”。法师给众人勾勒出了弥勒信仰的起源变化、丝绸之路中新疆敦煌的演变,一直到汉地变成净土信仰的主流之一的经历和过程。
 
湛如法师说道:中国佛教是由四大净土五大名山,佛教从汉地一世纪传入中国之后一直由四个净土作为信仰追寻的一个方向,从魏晋一直到唐朝以后,也相信弥陀净土包括弥勒净土都是信仰的主流,尤其弥陀净土是四大净土当中极具代表性,会稽山的开山包括道安法师、玄奘法师到近代的太虚大师他们都是弥勒信仰,弥陀信仰在唐以后也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我们熟悉的都是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湛如法师着重提到“犍陀罗弥勒造像考略”以及“玄奘法师与弥勒信仰-以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为中心”。并提到犍陀罗艺术对中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对古代中国佛教造像的影响也很明显。犍陀罗中的弥勒造像,也对中国早期弥勒造像形态及弥勒信仰的传播发生了重大影响。玄奘大师与弥勒信仰有着甚深的因缘,在其亲述的游记与传记中,有许多生动的弥勒信仰材料,从中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他与弥勒信仰的关系。玄奘大师对弥勒信仰的虔诚与弘扬,不仅自己最终获益,也影响了门人。
 
“会稽山开山是弥勒信仰,弥勒信仰也在唐以后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湛如法师说:“是不是佛教徒并不重要,寺院是一个精神追寻的场所,书院是启迪智慧的殿堂。一个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要有人文情怀,如果有了人文情怀再有宗教信仰,这是个人的方便之门。佛教的精神价值、文化理念对于当下来说,弥勒慈悲、包容、欢喜、自在精神,这对大慈广被——会稽山整个兜率天、龙华寺均是契理契机的。”
 
稽山书院始于北宋,范仲淹任越州知州时创建,曾是“越地讲学圣地”,文人推崇备至,四方受业者甚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论政,以倡多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于此阐述“致良知”之学,并撰《稽山书院尊经阁记》。2014年,历经千年沧桑的稽山书院在绍兴大香林兜率天景区复建。会稽山文化论坛的目的就在于效仿古时的传道讲学之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会稽山地区文脉。 

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